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报告:斯诺登曝光NSA棱镜计划后产生“寒蝉效应”

2016-05-03 E安全 E安全


根据牛津大学最近发布的研究结果,自爱德华·斯诺登曝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大量监控行为之后,政府方面的大规模监控项目已经很难通过在线行为痕迹把握国家安全等相关状况。

这项研究主要依据斯诺登事件发生前与发生后的维基百科查询流量,并提出了一项名为“寒蝉效应”的全新观点——这一词汇来自隐私倡导者,是指政府监控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此次研究发现,目前被标注为“隐私敏感”的文章在访问量上大幅下降,而报告作者Jon Penney将这一现象描述为“外部冲击”的产物,即由美国国家安全局牵头的民众监控计划所导致。

E安全百科:

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政治、法律、传媒学等领域的新兴名词,属于负面效应。中译Chilling Effect为寒蝉效应,译名因着重强调了效应的波及广泛度,再加上噤若寒蝉意旨早已分外传神,而渐已为中文界所接受,应用广泛。寒蝉效应着重涉及个人思想、言论、集会等核心价值和自由权利的社会存在及其影响。或专指人民因恐惧于遭受国家刑罚,或是无力承受所必将面对的预期耗损,就必将放弃行使其正当权利,进而打击公共事务、社会道德、个人信心。提醒社会个体必须及时关注、思考由于压制行为、动用戒严措施、轻易兴讼等预后不良及其利害关系,和在助益于思考层面的重要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之所以使用“寒蝉”二字,是因为chilling的意思是寒冷发抖,而噤若寒蝉的“寒蝉”二字较接近原意的概念,因此翻译成为中文时便使用“寒蝉效应”。不过现在由于广泛使用,现在只要是被上层权力阶级控制,造成下层阶级无法有效发表意见的情况,很多人都会用寒蝉效应一词。

这篇文章选择了由美国国土安全部确定的一系列术语关键字,其计划利用这份列表监控社交媒体以了解恐怖主义及其它“可疑”活动。例如,目前美国国土安全部列出的相关条款囊括的48个恐怖主义相关条目——其中包括“基地组织”、“汽车炸弹”以及“塔利班”——在维基百科中的访问流量下降了20%。

麻省理工学院在去年的研究当中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他们发现用户如今会刻意避免使用包含隐私与国家安全相关词汇的内容进行谷歌搜索,因为这可能导致其成为政府眼中的可疑人物。

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这项研究似乎表明在斯诺登事件的影响之下,人们阅读维基百科内容的方式可能已经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

“这意味着NSA/棱镜计划在于2013年6月经过媒体的全面曝光之后,不仅产生了明确的寒蝉效应,同时也给维基百科页面浏览行为造成了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影响,”Penney在报告中写道。

尽管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确实令人信服,但确定寒蝉效应的实际情况却仍然非常棘手。影响网上行为的很多因素与惧怕政府可能并无关联,但考虑到报告中提到的具体时间表及其它证据,监控行为确实公令普通民众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审查与限制。而Penney的研究成果似乎至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论点,即此类监控计划确实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性危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020k7kqy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斯诺登》官方预告片

由奥利弗·斯通执导、尼古拉斯·凯奇等明星联袂出演的影片《斯诺登》于日前发布了一支预告片。影片讲述了斯诺登为何加入NSA并在工作后发现该机构进行的大规模监控项目最后选择铤而走险用魔方将数据拷贝走的故事。该片定于9月16日在美国上映。斯诺登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在这2分39秒的时间里,NSA所有人都停止了工作。”

E安全/文 转载请注明E安全

E安全——全球网络安全新传媒

E安全微信公众号: EAQapp

E安全新浪微博:weibo.com/EAQapp

E安全PC站点

E安全客服&投稿邮箱:eapp@easyaq.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安装E安全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